古事记:一部口述史诗如何塑造一个国家的神话根基

在世界所有古老文明的开端,都回响着一个共同的问题:“我们从何而来?”为了回答这个终极疑问,先民们将答案编织成神话,刻在石板上,写在莎草纸上,或吟唱在篝火旁。而在公元8世纪初的日本列岛,这个答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记录下来,它的名字叫《古事记》。《古事记》 (Kojiki) 并不仅仅是一本书,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与文学著作,一部将创世神话、英雄传说和皇室谱系融为一体的宏大叙事。它像一位记忆力超凡的远古说书人,用混杂着古雅和歌与散文的独特语言,讲述了从混沌天地到神明诞生,再到天皇降临人间的完整故事。这部在712年完成的典籍,既是一次对即将消逝的口述传统的紧急抢救,更是一项精心策划的政治工程,旨在为新兴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神圣而不可动摇的法理根基。

故事的起点,并非在一个宁静的书斋,而是在一个充满变革与焦虑的时代——公元7世纪后期的日本。当时的日本,正处于从松散的氏族联盟向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。强大的天智天皇天武天皇父子,深受海峡对岸大唐王朝的刺激,渴望建立一个同样秩序井然、威权统一的帝国。然而,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军队和法律,更需要一个统一的“国家故事”来凝聚人心,论证其统治的合法性。 问题在于,当时日本的“历史”是一片混沌。它存在于无数人的口中,散落在各个豪门氏族的“家史”里。每个家族都讲述着对自己有利的神话,声称自己的祖先是显赫的神明。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,随着时间的流逝,变得越来越模糊、矛盾,甚至相互冲突。对于力图将权力集中于一身的天武天皇而言,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。如果历史可以被随意篡改,那么皇权的根基——那条从神界延伸至人间的血脉——又如何保证其纯正与至高无上? 于是,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被提上了日程。根据《古事记》序言的记载,天武天皇下达了一道深谋远虑的诏令。他忧心忡忡地指出,各氏族记载的“帝纪”(天皇的系谱)和“本辞”(古代传说)已经“诡诈不实”,若不及时修正,“未移数年,其本宗将灭”。他要做的,就是“削伪定实”,编纂一部属于皇室、属于国家的“正确”历史。 这项任务的第一步,是找到一个完美的“存储器”。在那个纸张和书写尚未普及的时代,最可靠的记录工具,是人的大脑。天皇选中了一个身份至今成谜,但拥有惊人记忆力的人物——稗田阿礼 (Hieda no Are)。史料中关于此人的记载极其稀少,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其性别,但其超凡的“舍人”之才——过目不忘,闻言不失——却被历史铭记。稗田阿礼的任务,就是将天皇亲自审定、筛选、修正过的所有神话、传说和谱系,一字不差地“诵习”并牢记在心。他/她成为了一个活的图书馆,一座承载着整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移动档案馆。这项工作,是对口述传统最后的致敬,也是它迈向文字世界前,最重要的一次集结。

然而,命运弄人。天武天皇雄心勃勃的文化工程,因其骤然离世而一度中断。稗田阿礼大脑中那座宝贵的记忆宫殿,被暂时封存了。时间流逝了近三十年,皇位更迭,直到元明天皇在位时期,这项未竟的事业才被重新拾起。 公元711年,元明天皇下令,必须将稗田阿礼所记忆的口述内容,用文字记录下来。这一次,历史选择的执笔者,是一位名叫太安万侣 (Ō no Yasumaro) 的学者型官员。太安万侣接手的,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翻译工作。他面对的不是外语,而是“声音”与“文字”之间的鸿沟。 当时日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,却没有自己的文字。上流社会交流和官方文书,完全依赖从中国传入的汉字。但汉字是为记录汉语而生的,直接用来书写语法结构、发音体系截然不同的日语,会产生巨大的障碍。如果完全使用汉文(文言文)来写,虽然显得典雅,却会失去日语口语中独特的韵味、节奏和感叹词,神话的生命力将荡然无存。尤其是那些古老而神圣的和歌,它们是故事的情感核心,一旦失去原有的音韵,便会沦为干瘪的文字。 太安万侣展现了惊人的语言学创造力。他开创了一种被称为“和化汉文”的独特文体,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。

  • 表意与表音的融合: 在记叙散文部分,他主要使用汉字,以类似汉文的风格来讲述故事。但在记录日本人名、地名、神名以及感叹词时,他则借用汉字,而忽略其字面意思。例如,日本的古称“Yamato”,他会用发音相近的“夜麻登”三个汉字来标记。这种用法后来发展为“万叶假名”,是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前身。
  • 和歌的特殊记录: 对于诗歌部分,他几乎完全使用这种纯表音的“万叶假名”,以五个或七个汉字一组的形式,忠实地记录下古日语诗歌的音节和节奏。这使得后人能够大致还原出这些千年古诗的原始吟唱方式。

经过夜以继日的整理与书写,公元712年正月,太安万侣将他呕心沥血的成果——三卷本的《古事记》——恭敬地呈献给了元明天皇。稗田阿礼口中的声音,终于凝固成了纸上的符号。日本第一部本土叙事巨著,就此诞生。它不仅是一部史书,更是一座语言学的里程碑,记录了日语从纯粹的声音走向拥有自己书写体系的伟大瞬间。

太安万侣编纂的《古事记》共分三卷,每一卷都代表一个不同的时代,共同构建了一个从神界到人间的完整世界观。

  • 上卷:神代卷

这部分是全书的精华,也是日本神话的核心。它以一句“天地初发之时”开篇,描绘了宇宙从混沌中诞生的景象。随后,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两位创世神登场,他们站在天之浮桥上,用神矛搅动海水,创造了日本列岛。接着,故事讲述了诸神的诞生、伊邪那美的死亡与黄泉国的恐怖之旅、伊邪那岐的净禊仪式,以及最重要的三位主神的诞生:太阳女神天照大御神、月神月读命和风暴之神须佐之男命。上卷的高潮,是天照大御神因其弟的暴行而躲入天岩户,导致世界陷入黑暗,以及众神用计引她出洞的故事。最终,天照大御神的孙子琼琼杵尊,带着三神器(镜、玉、剑)从高天原降临人间,开启了天皇家族在苇原中国(即日本)的统治。这一卷,为后世的神道教提供了最根本的教义,并为皇权的神圣性提供了不容置疑的“证据”。

  • 中卷:英雄时代

这一卷标志着历史从“神代”向“人代”的过渡。它以日本第一代天皇——神武天皇的传奇故事开始。作为天神后裔,神武天皇从日向(九州)出发,一路东征,在神鸟八咫乌的指引下,克服重重险阻,最终在大和地区建立了日本第一个王朝。中卷覆盖了从神武天皇到第15代应神天皇的漫长岁月,其中充满了英雄冒险、地方神话与浪漫爱情故事。著名的大国主神让国传说、倭建命(日本武尊)的悲壮远征等,都在此卷中有生动的描绘。这一时期的“天皇”与其说是历史人物,不如说是承载了各地传说的文化英雄。本卷通过将这些地方英雄与传说纳入天皇的谱系,巧妙地完成了对日本各地区文化与权力的整合。

  • 下卷:人间世

进入下卷,神话色彩逐渐褪去,历史的轮廓开始变得清晰。它记载了从第16代仁德天皇到第33代推古天皇的事迹。故事的重点从神话冒险转向了更为现实的宫廷政治、权力斗争、外交关系和皇室婚姻。虽然其中仍夹杂着许多传说成分,但其记述的事件和人物,已经可以与一些考古发现和中国、朝鲜的史料相互印证。这一卷的叙事终结于公元7世纪初,恰好衔接上《古事记》编纂前不久的时代,其最终目的非常明确:将当朝统治者的血脉,一路向上追溯,最终连接到上卷中那位光芒万丈的太阳女神——天照大御神。

《古事记》的诞生虽然辉煌,但它的光芒很快就被另一部巨著所掩盖。仅仅八年后,也就是公元720年,另一部官修史书《日本书纪》宣告完成。《日本书纪》采用了纯正的汉文文体,体例模仿中国正史,旁征博引,显得更为“客观”和“国际化”。它成为了日本官方认可的“正史”,是奈良和平安时代学者们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。 相比之下,《古事记》那独特的、日汉混杂的文体显得有些“不登大雅之堂”。它更像是一部皇室内部的、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“家谱故事”,其重要性逐渐被人淡忘。在接下来近一千年的漫长岁月里,《古事记》被打入冷宫,只在少数神道教神官和古代文学研究者之间流传,几乎成为一部秘典。 它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江户时代。18世纪,日本兴起了一场名为“国学”的文化复兴运动。国学家们致力于摆脱儒学和佛学的影响,去探寻日本文化“原初的、纯粹的”精神内核。在这场寻根运动中,尘封已久的《古事记》被重新发现了。 国学派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 (Motoori Norinaga),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部古老的典籍。他花费了整整35年时间,完成了长达44卷的注释书《古事记传》。在本居宣长看来,《古事记》那看似拙朴甚至“粗野”的语言,恰恰是未经后世修饰的“真心”的体现,是通往古代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唯一通道。他逐字逐句地解读,恢复了其神话的本来面目,并将其推崇为日本精神的最高典范。正是这次伟大的“唤醒”,让《古事记》从一部被人遗忘的故纸堆,一跃成为日本国民精神的源头活水。

本居宣长的研究,为《古事记》带来了新生,但也无意中为它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。进入19世纪后半叶,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挑战,开始了明治维新。为了迅速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,明治政府急需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来统一思想、凝聚国民。 《古事记》中关于“万世一系”的天皇神裔、日本是“神国”的描述,被完美地利用了。神话被当成了不容置疑的信史,通过教育系统灌输给每一个国民,形成了以天皇崇拜为核心的“国家神道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《古事记》从一部文化典籍,异化为服务于军国主义和扩张政策的政治工具,这是它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,彻底粉碎了这种基于神话的狂热。战后,日本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反思。《古事记》被剥去了其“绝对历史”的外衣,终于回归其本来的面目: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、一部珍贵的神话学文献,以及一座蕴藏着古代日本人世界观、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文化宝库。 今天,《古事记》的故事早已渗透到日本现代文化的每一个角落。从动漫《火影忍者》中以天照、月读、须佐之男命名的强大忍术,到无数电子游戏和电影中登场的神明与英雄,再到日本各地神社的祭典仪式……这部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古老史诗,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宫廷秘典或僵硬的国家教条。它已经化身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,以一种更加轻松、多元的方式,继续向今天的日本人乃至全世界,讲述着那个关于岛屿、神明与开创者的,永恒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