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tair 8800:点燃革命的盒子
Altair 8800,这个名字在今天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,但它在信息文明的史诗中,扮演着如同普罗米修斯盗火种般关键的角色。它并非第一台计算机,也远非最强大的一台,但它是一切的开端。从物理形态上看,它只是一个朴素的金属盒子,面板上闪烁着一排排红色LED灯,由一列列拨动开关控制。它没有屏幕,没有键盘,甚至没有预装任何软件。然而,正是这个看似简陋的“玩具”,在1975年石破天惊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——个人计算机时代。它是一颗火种,从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家小公司中迸发,点燃了席卷全球的数字革命,并间接催生了微软和苹果公司这两大日后的科技帝国。Altair 8800的历史,就是一部关于梦想、豪赌与创造的微型史诗。
混沌之初:巨兽的时代
在Altair 8800诞生之前,计算机的世界是属于“巨兽”的。它们是庞大、昂贵且高深莫测的主机,被安置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房间里,由一群穿着白大褂、如同祭司般的专业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伺候着。这些机器属于政府、大型企业和顶尖大学,普通人对它们的存在,仅限于科幻小说中的想象。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,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,无异于在自家后院建造一座核反应堆。 然而,变革的种子早已埋下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,半导体技术飞速发展,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电子元件的尺寸和成本急剧下降。到了70年代初,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产品——微处理器。这枚小小的芯片,如同一个被压缩到指甲盖大小的“大脑”,蕴含着前所未有的计算潜力。技术上的“奇点”已经出现,但它仍然被禁锢在工业控制器和商业计算器等有限的领域内。世界在等待一个能将这份力量解放出来,交到普通人手中的契机。 这个契机,最终出现在了美国西南部一片尘土飞扬的土地上。
阿尔伯克基的预言:一个孤独的车库
故事的主角是爱德·罗伯茨(Ed Roberts),一位身材高大、曾在空军服役的工程师。他创办了一家名为MITS(微型仪器与遥测系统公司)的小公司,最初的业务是为火箭模型爱好者生产遥测设备,后来转向制造电子计算器套件。然而,随着大型半导体公司纷纷进入计算器市场,价格战让MITS这样的小作坊濒临破产。 罗伯茨陷入了绝境,但他也是一个敏锐的梦想家。他注意到了英特尔新发布的Intel 8080微处理器,其性能远超前代产品。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:为什么不围绕这颗芯片,打造一台前所未有的、能让电子爱好者自己动手组装的微型计算机呢?他要做的不是一台只能算数的机器,而是一台通用计算机,一台可以编程、可以扩展、拥有无限可能性的设备。 这在当时是一场豪赌。没有人知道市场上是否存在这样一群“疯子”,愿意花费数百美元购买一堆零件,然后花上几十个小时,用烙铁和焊锡将它们组装成一个无法立即使用的“盒子”。MITS的银行已经向罗伯茨发出了最后通牒。 在巨大的压力下,罗伯茨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。为了将成本压缩到极致,他们做出了最精简的设计。这台机器的输入设备,是一排金属拨动开关,用户需要用它们来输入二进制的机器码;输出设备,则是一排闪烁的LED灯,以二进制的形式显示结果。它没有键盘,没有显示器,甚至连永久存储的设备都没有。这台机器被命名为Altair 8800。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,流传最广的说法是,罗伯茨的女儿正在观看当时的热门科幻剧《星际迷航》,建议他以剧中企业号飞船的目的地——牛郎星(Altair)来命名。 这台孤独的机器,就这样在一个濒临破产的车库式公司里诞生了。它是一份宣言,也是一声呐喊,只等待一个能让全世界听到的扩音器。
一月号的封面:引爆点的到来
那个扩音器很快就出现了,它是一本名为《大众电子》(Popular Electronics)的杂志。 1974年末,杂志的编辑们正在寻找一个足够震撼的封面故事。当他们听到MITS正在开发一台售价不到400美元的计算机套件时,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发明。他们与罗伯茨达成协议,将Altair 8800作为1975年1月号的封面故事。 然而,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唯一一台可供拍照的Altair 8800原型机,在寄往杂志社的途中,被铁路运输公司弄丢了。眼看截稿日期临近,无奈之下,罗伯茨和团队只能将一个空壳子寄了过去。因此,那个登上了历史性封面的蓝色盒子,内部其实空无一物。它是一个象征,一个承诺,一个关于未来的空盒子。 1975年1月,当印有“世界首台微型计算机套件挑战商用型号”字样的杂志铺满报刊亭时,一场风暴被瞬间引爆了。罗伯茨原本估计,最好的情况是能卖出几百台套件,以偿还银行贷款。但在杂志发售后的短短几周内,数千份订单如同雪崩般涌向MITS,订单信封里夹带着支票和汇票。MITS的电话被打爆,小小的办公室被渴望创造未来的热情所淹没。 那些最早的购买者,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的电子爱好者、工程师和学生。他们收到的是一箱子零件:主板、芯片、电容、电阻、开关和电线。他们需要对照着说明书,花费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,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零件焊接在一起。当最后一步完成,插上电源,看到面板上的LED灯正确亮起时,那种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。他们亲手创造了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。 当然,挑战才刚刚开始。为了让这台机器运行一个最简单的程序,用户需要查阅8080微处理器的指令集,将程序翻译成二进制机器码,然后通过面板上的开关,一个比特一个比特地输入。整个过程枯燥、漫长且极易出错。但对于那一代黑客和极客而言,这不仅仅是操作,更是一种与机器灵魂的直接对话。他们是新时代的拓荒者,正在一片数字的处女地上开垦。
盒子的回响:巨人的诞生
Altair 8800本身如同一颗短暂划过夜空的彗星,但它留下的光芒,却照亮了整个数字时代的天空。它的出现,像一块磁石,吸引了无数天才的头脑,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。
两位哈佛辍学生的 BASIC 传奇
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,两位年轻的哈佛大学学生——比尔·盖茨和保罗·艾伦,在寒风中看到了那期《大众电子》杂志。他们立刻意识到,Altair 8800虽然强大,但如果没有一种更高级的编程语言,它就永远只是极客的玩具。他们敏锐地预见到,软件将是释放这台机器潜力的钥匙。 他们拨通了MITS的电话,向罗伯茨大胆宣称,他们已经为Altair开发出了一套BASIC语言解释器。这完全是虚张声势,当时他们连一行代码都还没写,甚至没有一台Altair 8800真机。但罗伯茨给了他们一个机会。在接下来的八周里,盖茨和艾伦在一台PDP-10小型机上夜以继日地编写和模拟代码。最后,艾伦带着承载着他们所有心血的纸带,飞往阿尔伯克基。 在MITS总部,当艾伦将纸带读入一台刚刚组装好的Altair 8800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当他在终端上输入“PRINT 2+2”,机器准确地返回“4”时,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。这是第一款在微型计算机上成功运行的高级编程语言。这次合作的成功,直接导致了微软公司的诞生,这家公司最初的业务,就是向Altair用户销售BASIC语言。
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与苹果的萌芽
在西海岸的硅谷,Altair 8800则成为了一个名为“家酿计算机俱乐部”(Homebrew Computer Club)的精神图腾。这个松散的组织聚集了一群对新技术充满狂热的工程师和爱好者,他们定期分享知识、展示自己的项目。俱乐部的成员们,几乎人人都梦想拥有一台Altair。 在这些人中,有一位名叫史蒂夫·沃兹尼亚克的天才工程师。他对Altair的设计感到着迷,但也认为它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过于复杂。他相信,计算机应该更加友好、更加完整。受到Altair的启发,沃兹尼亚克设计出了自己的计算机主板,它天生就集成了键盘接口和视频输出功能,可以直接连接到电视机上显示字符。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。 他的好友,一个名叫史蒂夫·乔布斯的年轻人,看到了这块主板背后的巨大商业潜力。他们一同在车库里创办了一家公司,将沃兹尼亚克的设计变成了产品,并为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——Apple I。随后,更加完善的Apple II的巨大成功,则真正将个人计算机从爱好者的车库带入了千家万户的客厅。可以说,没有Altair 8800点燃的社群之火,就不会有苹果公司的诞生。
历史的坐标:从一堆零件到数字宇宙
Altair 8800自身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。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,更多集成度更高、使用更方便的个人计算机,如Apple II、Commodore PET和TRS-80,在1977年之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它们拥有键盘、显示器和方便的存储设备,迅速取代了Altair的市场地位。MITS公司也在1977年被收购,Altair 8800很快就停产了。 然而,衡量一个事物的历史价值,看的并非是其存在的时长,而是其在历史坐标系中的位置。Altair 8800正是这样一个关键的坐标点。
- 它证明了市场的存在。 在它之前,没人相信个人计算机会有市场。Altair的意外成功,向世界证明了人们对拥有计算能力的渴望是真实且巨大的。
- 它催生了软件产业。 微软的诞生,标志着软件可以作为一种独立于硬件的商品进行销售,开创了一个价值万亿的新产业。
- 它建立了开发者社群。 以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为代表的社群文化,奠定了硅谷开放、分享、协作的创新基石,并直接孕育了苹果等一系列伟大的公司。
Altair 8800就像进化史上那个勇敢地爬上陆地的第一只两栖动物。它笨拙、不完美,很快就被更适应新环境的后继者所取代。但它迈出的那一步,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。今天,当我们轻点智能手机的屏幕,或是在笔记本电脑上处理工作时,我们所使用的每一行代码、所享受的每一次便捷交互,其遥远的源头,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在1975年冬天,从一个空盒子开始的,关于梦想和创造的伟大故事。那个盒子,就是Altair 880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