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类思想的星空中,有一些概念如恒星般璀璨,它们不仅照亮了一个文明的路径,更以其深邃的引力,塑造了无数世代的世界观。Brahman(梵)就是这样一颗恒星。它并非一位神祇,也非一种物质,而是印度哲学中一个最为核心、也最为抽象的概念——宇宙的终极实在。Brahman是万物的源头、基质与归宿,是那永恒不变、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。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,没有形态、性别或属性,是所有存在背后那寂静而又充满无限潜能的“是”。它不是被创造的,而是创造本身;不是宇宙中的一部分,而是整个宇宙,以及宇宙之外的一切。理解Brahman的旅程,就是一次穿越数千年历史,从古老的火祭仪式到深邃的森林冥想,再到现代全球化精神探索的伟大冒险。这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的演化史,更是一部人类探寻“我是谁”与“世界是什么”的壮丽史诗。
故事的序幕,要从大约公元前1500年的南亚次大陆拉开。当时,一群自称为雅利安人(Aryans)的游牧部落,赶着牛群,唱着古老的颂歌,从西北方迁徙而来。他们带来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宗教——早期吠陀信仰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宇宙是一个充满神灵的舞台,火焰、雷电、狂风和太阳,都是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强大神祇。生活的核心是仪式,特别是称为“雅吉那”(Yajna)的火祭。
在这些露天的祭祀中,祭司们(婆罗门,Brahmins)会向神明献上酥油、谷物和苏摩酒,同时吟诵着庄严的颂歌。这些颂歌被汇编成一部神圣的经典,名为《Vedas》(吠陀),意为“知识”。在当时的人们看来,这些颂歌并非普通的诗句,它们蕴含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。正确地吟诵它们,就能感动神明,换来降雨、财富、子嗣和战争的胜利。 而这种蕴藏在神圣言语中的神秘力量,就被称为“bráhman”。这是“Brahman”这个词语最初的形态。它不是一个实体,而是一种振动,一种能够沟通人神、撬动宇宙法则的咒力。掌握了这种力量的祭司,便拥有了崇高的地位。因此,在诞生之初,Brahman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,是仪式中的关键要素,是通往神圣世界的“密码”。它是一种可以被人类学习、掌握和利用的宇宙魔力,而非宇宙本身。它还只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而非终极的目标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代又一代的祭司执行着越来越复杂、越来越精密的仪式。祭祀的细节变得无比繁琐,颂歌的数量也与日俱增。慢慢地,一些思想者开始感到厌倦和困惑。难道宇宙的真理,就是无休止地向善变的神明祈求世俗的福报吗?难道支撑这个世界的,仅仅是祭品和咒语的力量吗?在那些噼啪作响的火焰背后,在那些缭绕的青烟之上,是否还存在着一个更根本、更永恒的实在? 这些问题,像森林深处的种子,在肥沃的思辨土壤中悄然萌芽。它们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智识革命,一场将“Brahman”从祭坛上的咒力,推向哲学顶峰的伟大转变。
公元前800年左右,印度思想界迎来了一个被称为“轴心时代”的黄金时期。城邦兴起,商业繁荣,社会结构日益复杂。与此同时,一股强大的内省潮流席卷了整个恒河流域。许多智者和修行者不再满足于外部的仪式,他们选择离开喧嚣的城镇,走进宁静的森林,去探索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——内心世界。 这些森林里的哲人,通过长时间的Meditation(冥想)和深刻的对话,将他们的智慧记录下来,形成了一系列被称为《Upanishads》(奥义书)的文献。“Upanishad”的字面意思是“近坐”,形象地描绘了弟子们围绕在导师身边,聆听深奥教诲的场景。正是在这些充满哲思的对话中,Brahman完成了它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蜕变。
森林里的贤者们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:万物如此繁杂——星辰、山川、鸟兽、虫鱼,以及我们人类的喜怒哀乐——在这一切多样性的背后,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、不变的本源?如果存在,它是什么? 他们的答案是:Brahman。 此时的Brahman,已经远远超越了“咒力”的原始含义。它被重新定义为宇宙的终极实在,是那个唯一的、不可分割的、永恒的本源。它就像是制作所有陶器的泥土,尽管陶器有碗、瓶、罐等不同形态,但它们的本质都是泥土。同样,宇宙万物,无论形态如何千变万化,其本质都是Brahman。它不是“一位”神,而是超越所有神祇的“神性”本身;它不是“一种”存在,而是“存在”本身。 《奥义书》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它:“它比最微小的还要微小,比最伟大的还要伟大。”“眼睛看不到它,语言无法描述它,心智也无法理解它。”它无形无相,无始无终,是万物赖以存在的基石。
如果说将Brahman定义为宇宙的终极实在已经是哲学上的巨大飞跃,那么《奥义书》的贤者们接下来的发现,则更是颠覆性的。在向内探索的旅程中,他们发现了另一个核心概念——Atman(阿特曼),即“个体灵魂”或“真我”。它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和思想深处,那个最真实的、不朽的自我。 然后,他们迎来了那个让整个印度思想为之震动的“尤里卡时刻”。他们宣布,这个内在的、个体的灵魂Atman,与那个外在的、宇宙的终极实在Brahman,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。它们是同一个。 Tat Tvam Asi——“汝即彼”,《奥义书》中最著名的一句箴言如此宣告。 这个论断的深刻含义难以估量。它意味着,你,这个正在阅读文字、正在呼吸的个体,你的真正本质,就是整个宇宙的灵魂。你不是宇宙中的一滴水,你就是整片海洋。我们每个人所体验到的独立、分离的“自我”,只是一种暂时的、表面的幻象。就像海浪,每一个浪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生命周期,但它的本质,永远是无边无际的大海。认识到“Atman即Brahman”,就意味着从分离的幻觉中觉醒,回归到与宇宙合一的永恒实相中。这一思想,成为了印度哲学的核心支柱,并为后世无数的灵性探索者指明了方向。
《奥义书》所揭示的Brahman,虽然深邃而迷人,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,它过于抽象和精英化。如何让森林中的玄思,走进千万普通人的生活?这个任务,由后来的史诗、哲学体系和宗教运动共同完成。Brahman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概念,它开始被编织进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宏大织锦中,成为驱动信仰、伦理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力量。
在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中,有一段被称为《薄伽梵歌》的精彩篇章。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爆发大战的战场上,伟大的战士阿周那(Arjuna)因不忍与亲族作战而心生退意。此时,他的御者,化身为人形的克里希那(Krishna)神,向他开示了宇宙的终极真理。 克里希那将《奥义书》中关于Brahman的抽象哲学,转化为生动的教诲。他解释说,认识到“Atman即Brahman”的途径并非只有隐居冥想一种。普通人完全可以在尘世的责任中实现这种终极的合一。他提出了几条核心路径,后来发展为Yoga(瑜伽)的不同分支:
《薄伽梵歌》的伟大之处在于,它将Brahman的真理带出了森林,带到了战场、家庭和市井之中,使其成为一种可以被实践的生活哲学。
Brahman的深奥本质,也激发了印度历史上最激烈、最持久的哲学辩论。围绕着“Brahman与世界、与个体灵魂究竟是何种关系”,涌现出三大主流哲学派别,它们被称为“吠檀多”(Vedanta)学派,意为“吠陀的终极”。
这三大派别的辩论,持续了上千年,塑造了印度教内部丰富多彩的神学景观。一个单一的Brahman概念,竟能开出如此不同、却又各自逻辑严谨的花朵,足见其思想的深度与活力。
Brahman的故事,并未随着古代印度的哲学辩论而终结。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,这个古老的东方概念漂洋过海,与西方的思想潮流相遇、碰撞,并以新的形式,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它的旅程,从恒河的森林,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19世纪初,随着《奥义书》等印度经典被翻译成欧洲语言,Brahman的思想首次系统地进入了西方知识界的视野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(Arthur Schopenhauer)被其深深吸引,称《奥义书》的智慧是“我一生中最大的慰藉”。在美国,爱默生(Ralph Waldo Emerson)和梭罗(Henry David Thoreau)等超验主义者,从Brahman和Atman的合一思想中找到了与他们“超灵”(Oversoul)概念的共鸣,强调自然的神圣性和个体内在的神性。 进入20世纪,随着全球化的加速,东方思想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作家奥尔德斯·赫胥黎(Aldous Huxley)在他的著作《永恒的哲学》(The Perennial Philosophy)中,将“Atman即Brahman”视为贯穿所有伟大宗教神秘主义传统的核心真理。而在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,寻求精神解放的西方年轻人,将印度哲学视为一种替代传统宗教和物质主义的宝贵资源。Brahman所代表的宇宙一体、万物互联的思想,完美契合了那个时代“和平与爱”的精神。
在当代,Brahman的概念继续以各种形式回响。 在现代灵性和“新时代”(New Age)思想中,“宇宙意识”、“合一”、“我们都是一体的”等流行语,几乎都是“Atman即Brahman”这一古老观念的通俗化表达。当人们在练习瑜伽、进行正念冥想,或谈论能量场时,他们虽然可能未使用“Brahman”这个词,但其背后所追寻的那种超越个体、与更宏大存在相连的体验,与《奥义书》贤者们的追求一脉相承。 更有趣的是,Brahman的某些特质,在科学的前沿领域找到了诗意的对应。当理论物理学家谈论量子纠缠,描述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相互影响,仿佛它们是同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时,人们不禁会联想到Brahman那“万物一体”的非局域性特质。当宇宙学家探索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——一个密度无限大、时空消失的统一状态时,也与Brahman作为万物未分化之源头的概念,产生了奇妙的形而上学共鸣。 当然,这绝不意味着科学“证明”了Brahman的存在。科学与哲学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路径。但这种共鸣本身表明,Brahman作为一个描述终极实在的哲学模型,其深刻的洞察力,足以跨越数千年的时空,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最新征程中,依然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敬畏之心。 从一声神秘的咒语,到一个哲学的终极,再到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符号,Brahman的生命历程,正是人类心智不断深化、不断向内探索的缩影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表象之下,或许真的存在着一个简单、统一而又无比壮丽的实相。而通往这个实相的钥匙,也许就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等待着被发现。这,或许就是Brahman这个古老词语,在今天依然充满无穷魅力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