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论,这一行为,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古老和根本。它并非仅仅是数字时代屏幕下的几行文字,而是人类心智与外部世界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必然回响。从本质上说,评论是一种对既有事物(无论是观点、作品还是事件)进行分析、判断和表达的社会性行为。它是对话的延伸,是思想的涟 گز,是文化得以筛选、沉淀和进化的关键机制。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,评论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线索,串联起从洞穴壁画旁的窃窃私语,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洪流。它既是塑造共识的工具,也是引爆变革的火花,其简史,便是一部微缩的人类思想交流与媒介技术进化史。
在文字尚未被发明的远古时代,评论以最纯粹、最直接的形式存在——口头语言。当第一位智人对同伴投掷长矛的姿势提出建议,当篝火旁的部落成员对某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发出赞叹或质疑,评论便已诞生。这时的评论,是生存智慧的一部分,是维系社群的纽带。
早期的口头评论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:
在这个时代,长老的评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。他们的评论,是经验的结晶,是部落的活态图书馆,指导着年轻一代的成长。然而,这种权威也是脆弱的,它随着个体的消亡而面临失传的风险。评论,如同风中的低语,虽然能影响当下,却难以穿越时间的迷雾,直到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一切。
文字的诞生,是评论史上的一次宇宙大爆炸。它将稍纵即逝的思想从口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赋予其前所未有的持久性和精确性。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的楔形文字,或许记录着一笔交易的账目,但旁边某个小小的标记,可能就是对这笔交易的“差评”。古埃及的书记员在抄写莎草纸卷轴时,偶尔会在页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注解或校正,这便是最早的“学术评论”和“勘误”。
文字的出现,并未立即将评论大众化,反而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。
然而,这种书面评论的传播速度极为缓慢。手抄一部著作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,其高昂的成本使得知识和对知识的评论,依然被禁锢在修道院和宫廷的书斋里,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15世纪中叶,约翰内斯·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,如同一道惊雷,劈开了中世纪的沉沉暗夜。这项技术,将复制文字的成本和时间降低了几个数量级,也为评论的平民化和规模化引爆了导火索。
印刷技术带来的变革是颠覆性的。马丁·路德的《九十五条论纲》,本质上是一篇对罗马教廷售卖赎罪券行为的激烈评论。借助印刷机,这篇檄文在短短几周内传遍德意志,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。这或许是历史上第一次,一条“评论”引发了如此巨大规模的社会海啸。 这一时期,评论的形态变得空前丰富:
评论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,它开始成为市民阶层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。一个普通市民,只要识字并有几枚硬币,就能买到一份针砭时弊的传单,并与朋友们就此展开讨论。评论的力量,第一次真正走出书斋,来到了喧嚣的市民广场。
在这个时代,评论的发布渠道被少数几家大型媒体机构所垄断。纽约时报的社论、泰晤士报的文学评论、BBC的纪录片旁白,这些声音通过巨大的发行网络和广播信号,覆盖了千家万户。评论的模式,从印刷时代的多点对多点,演变成了典型的“一对多”广播模式。 随之而来的是评论家的职业化。一批受过良好教育、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,成为了专职的影评人、乐评人、时事评论员和美食评论家。他们的名字和照片被印在报纸专栏上,他们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。他们凭借其专业素养和媒体平台赋予的光环,成为了定义品味、引导舆论的权威。一位著名影评人的一句差评,足以让一部好莱坞大片票房惨败;一位权威美食家的推荐,则能让一家小餐馆门庭若市。 然而,这种模式也造成了评论权的再度集中。普通大众的声音,被大大削弱了。他们从评论的参与者,再次沦为被动的接收者。与媒体巨头互动的唯一渠道,或许只剩下那块小小的“读者来信”版面,而在这里发表的每一封信,都经过了编辑的严格筛选和把关。评论,似乎又回到了某种形式的“精英特权”时代,只不过这一次的精英,是媒体精英。
互联网,尤其是Web 2.0的兴起,将评论的门槛降至了前所未有的低点。BBS论坛、博客、社交媒体、电商网站……无数个可以发声的平台拔地而起。任何一个拥有联网设备的人,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对任何事物的看法。
这场去中心化的狂欢,极大地释放了普通人的表达欲,让无数被压抑的声音得以被听见。然而,洪水也裹挟着泥沙。当人人都是评论家时,也意味着人人都要面对评论的审视。虚假信息、网络暴力、回音室效应、信息茧房等问题随之而来。评论的自由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,也带来了同样巨大的挑战。
今天,我们正站在评论史的又一个十字路口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,正在悄悄改变评论的本质。我们的每一次点赞、每一条留言、每一次打分,都不再仅仅是写给人看的,它们首先是写给算法看的。 这些海量的评论数据,被科技公司收集、分析、标记。情感分析算法可以瞬间判断出上百万条评论是正面还是负面,从而为企业提供市场反馈。推荐引擎根据你“好评”过的内容,为你推送更多相似的东西,将你更深地锁在信息茧房之中。 评论,这个源自人类最基本表达欲的行为,正在大规模地被数据化和工具化。它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,也成为了训练机器、塑造我们数字生活的“燃料”。 从远古洞穴旁的低语,到算法后台的一行数据,评论的形态和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其核心从未改变:我们渴望理解世界,渴望与他人连接,渴望我们发出的声音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丝回响。评论的简史,就是人类借助不断演进的技术,为这份渴望寻找出口的漫长旅程。而它的下一章,将由我们和我们创造的机器,共同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