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== HTML:编织信息世界的通用语言 ====== HTML,全称“超文本标记语言”(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),是构建我们今天所知的数字世界的根本基石。它并非一种传统意义上的“编程语言”,因为它没有复杂的逻辑运算;相反,它是一种**标记语言**,如同一种为数字信息规定身份和骨架的语法。它的使命是告诉[[浏览器]],一段文本是标题、另一段是段落,或者某个词语应该成为一个可以点击、通往另一片信息大陆的“超链接”。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标记,如同构建宏伟建筑的砖块与钢筋,将原本孤立的文本、图片和视频组织起来,构成了[[万维网]]这张无边无际、相互连接的巨型网络。可以说,我们每一次点击、浏览、阅读,都是在与HTML这位沉默的建筑师进行无声的对话。 ===== 混沌初开:一份来自欧洲的备忘录 ===== HTML的诞生,源于一个宏大的科学愿景和一场信息管理的危机。在20世纪80年代末,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科学家。他们拥有海量的研究数据和文档,却散落在不同的计算机、不同的操作系统、不同的网络中,形成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“信息孤岛”。 一位名叫蒂姆·伯纳斯-李(Tim Berners-Lee)的英国物理学家,对这种混乱感到无法忍受。他梦想着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空间,让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轻松地共享和访问知识。1989年,他提交了一份名为《信息管理:一个提案》的备忘录,这便是点燃信息革命的火花。为了实现这个构想,他发明了三项核心技术: * **URL (统一资源定位符):** 给予网络上每一份文档一个独一无二的“地址”。 * **HTTP (超文本传输协议):** 规定了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如何请求和传输数据的“沟通规则”。 * **HTML (超文本标记语言):** 定义了文档内容“结构”的语言。 HTML的最初设计,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智慧。它借鉴了当时学术界已经存在的、更为复杂的[[SGML]](标准通用标记语言)的部分思想,但剥离了其所有的复杂性。最初的HTML只有大约20个标签,比如 `_`